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(记者刘玉龙、冯钰林)研学游是激发文旅消费内生动能的新业态,也是摆在行业企业面前的一道“思考题”。近日在北京举办“研学游热背后的冷思考”研讨会上,参会嘉宾围绕研学游业态发展趋势、研学游如何兼顾“有研有学”、如何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进行讨论。
研学热为相关产业带来新动力
作为一种融合教育、旅游、文化等多领域的新型经济形态,研学游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动力。艾媒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,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。
与会专家表示,促进研学游融合发展,既源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,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。
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斌分析,近年来,文旅消费快速恢复,业态多元创新,产业稳健增长,为旅游产业调结构提供了时间窗口。其中,文化和旅游融合、科技与旅游融合是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两个重要领域。他建议,文旅产业要紧紧抓住其他领域尤其是平台经济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外溢,探索服务业数字化新模式,加快产业和技术迭代,从而更好适应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变化,贴合市场转型要求,提升产业效率。
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王杰认为,研学游其势乍起,方兴未艾。我国文房四宝行业有一些企业开展了研学项目,部分企业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益,营收超过了其传统业务,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长。
“与文化、旅游相融合的研学游产业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经济驱动力。”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文化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晓明说。
要在“研学”上下功夫
张晓明认为,研学游,最关键的是“研学”,要力争做到旅游活动与历史、人文、景观的深度和便捷融合。
关于“研学”的内容,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认为,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、悠久的历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载体,研学游要重点挖掘与中国地理、历史相关的巨大价值,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策展资源,激发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。
中信资本投资副总裁王马捷也指出,目前研学游在“研学”方面仍需加强。他建议,把科技、工程、AI等融合到游学中,科学设置游学产品,把更多好的元素、体验带给消费者。
研学游能撬动多种资源,产生巨大效益,但研学游存在产品同质化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。与会人士提出,要精心打造研学游产品,促进研学游稳健发展。
中国文化书院监事江力认为,研学游具备促进商业、提升教育两大功能,在研学游产品设计方面要秉持工匠精神,尊重历史文化、严谨科学。
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秘书长徐亮表示,要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、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,让人们在研学游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,增强文化自信。